建立了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了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五层次循序渐进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理论、实验、实训、实习的有效衔接。其中实验课程按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四个模块设置,构成了多层次实践能力培养阶梯。
中心将农业信息技术类实验课程分模块设置,构建了农科专业计算机应用类技术、信息类专业类技术、农业信息应用类技术3大实验模块。每类模块对应不同的实验平台,相互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各实验模块按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分层设置实验项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开设了与专业配套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保证了模块之间、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协调,适度实现了理论实验教学一体化,全面提升了本科生、研究生的农业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根据农业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特点以及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多学科融合、特色化建设、内涵与借势发展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中心改革了传统的以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思维,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特点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平台、若干实验室的总体架构,实现了从“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到“以实验教学为核心”的根本转变。
以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围绕天津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尤其是设施农业产业提升对物联网应用人才的需求,以天津市级新兴学科专业建设为支撑,以市级农业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平台,以“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天津农学院“3、4、5、6”的人才培养先进理念为引导,即办学过程始终注意“3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学生成才、有利于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4种意识”(创新意识、独立意识、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对学生的培养始终注意“5个满足”(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能力需要、满足办学单位的社会声誉需要、满足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需要、满足培养对象个人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6种能力”(自信能力、专业能力及专业核心实践能力、利用外语和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协作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写作能力)。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着眼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了“面向农业应用,突出自身特色,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协同育人,适应产业潜在需求”的“四层次(三类实践技能、课程设计、产业综合实训、学科竞赛与大创项目),三结合(课程实验与科学训练相结合综合实训与学科训练相相结合、毕业设计与行业综合实训相结合),二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产业(服务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产业)”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培养采用3+1模式进行培养,将培养方案中前3年的理论课程中的实践内容,采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实训以及专业学科竞赛为抓手,通过学生课程实践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贯彻特色化软件学院建设理念,坚持以农业信息化为特色,旨在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息化问题,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则依托中心,形成了计算机技术与农业在教学、科研、育人等全方位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智慧农业”育人模式。教学改革中突出精讲多练、教考分离、机试为主,专业课、实践课实现两个转移,即从以教师讲为主,向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转移;从课堂教学向实验室练习转移。打造计算机类专业特色,准确定位机房的建设目标。为学生提供较充足、质量较好的、使用较自由的机时,高效调配机房使用率,打造“上机实践自习室”。以2023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为例,专业实验开设情况如下表所示。